安全生产月排查专用!68条常见叉车作业隐患(二)
发布日期:2025. 7. 21
今年6月,是第24个全国“安全生产月”。
主题是:“人人讲安全,个个会应急——查找身边的安全隐患”。
叉车,作为厂区里常见的高风险设备之一,稍有疏忽就可能酿成大祸。
隐患在哪?危险藏在哪?
通过对典型作业场景的深入分析我们总结出68项叉车安全隐患清单,作为一线巡检、培训及整改的重要依据。
四、叉车与人员交互隐患类
42. 叉车与行人无明显分流标识
隐患:行人与叉车混行无隔离或警示,作业区域无专用叉车道。
可能后果:叉车撞人事故频发,管理责任重大。
正确做法:合理划分“人车分流”,设立警示标识和行走通道。
43. 倒车时未发出警示音
隐患:部分叉车倒车蜂鸣器损坏或被人为关闭,行人无法提前察觉车辆动作。
可能后果:行人因未察觉倒车而被碰撞、碾压,造成严重伤亡。
正确做法:确保倒车警示音正常工作,定期检查警示系统。
44. 拐弯盲区未设置凸面镜或警示标识
隐患:在交叉路口、货架转角等处视野受阻,司机无法及时发现行人或其他叉车。
可能后果:叉车突然转弯撞到行人或其他车辆,发生碰撞事故。
正确做法:在仓库拐角处安装凸面镜、警示灯和“减速慢行”标识,司机转弯前减速、鸣笛。
隐患:无作业顺序或调度指挥,容易发生互撞、货物掉落等冲突。
可能后果:叉车相撞、货物损毁、人员受伤。
正确做法:划分作业优先顺序,安排作业时间错峰,设现场调度员协同指挥。
隐患:仓库内叉车停在消防设施或疏散通道前,妨碍应急逃生。
可能后果:火灾或紧急情况时影响疏散与救援,增加伤亡风险。
正确做法:划设叉车专用停放区域,定期巡查是否违停。
隐患:作业人员穿着与背景颜色相近的服装,难以被叉车司机及时发现。
可能后果:司机因视野死角或注意力不集中,未能察觉行人导致碰撞。
正确做法:所有进出叉车作业区的人员必须穿戴高可视性反光背心或马甲。
隐患:员工为取货、走捷径等原因擅自穿越叉车运行路径或停靠后方。
可能后果:进入司机盲区,极易被倒车或起步中的叉车碾压或夹击。
正确做法:划设禁行区或警示带,严禁非授权人员进入作业区,必要区域需加设门禁或围栏。
隐患:一线人员不清楚叉车运行特性(转弯半径、倒车盲区、制动距离),无法正确避让。
可能后果:误判叉车意图、逆行靠近等行为导致事故。
正确做法:所有厂区人员必须进行“人车协同安全”专项培训,并定期考核复训。
隐患:司机在进出办公室、仓库出入口、装卸平台等人流密集区域未减速或鸣笛。
可能后果:撞到突然出现在转角或遮挡处的行人。
正确做法:明确“人员优先”规则,设立人行横道,要求叉车入人区时限速 ≤3km/h 并强制停车让人。
隐患:在现场进行大宗装卸或多车交叉作业时,未设临时管控或旁站监护。
可能后果:无意识靠近正在运行的叉车区域,发生夹击事故。
正确做法:对临时高强度作业区设围栏/安全线,并安排专人负责现场监控与人员疏导。
五、叉车与货车/车厢交互类
52. 装卸货物前未确认货车是否固定
隐患:货车未拉手刹或未使用轮挡,叉车上车作业时货车移动,存在坠落风险。
可能后果:叉车从车厢跌落,司机受伤或设备严重损坏。
正确做法:叉车装卸前确认货车已拉手刹、放置轮挡并垫好止滑器,双方配合确认。
隐患:叉车驶入封闭集装箱作业,尾气滞留或缺氧,司机易中毒或晕厥。
可能后果:一氧化碳中毒、缺氧窒息,人员伤亡。
正确做法:开启车厢两端门窗或使用强制通风设备,选择电动叉车作业优先。
54. 装卸时未检查车厢内地板结构强度或损坏情况
隐患:部分货车车厢或集装箱底板老化、腐蚀或受潮,叉车驶入后板材断裂。
可能后果:叉车坠落、车体倾斜或货物跌落,造成人员伤害和设备损坏。
正确做法:叉车进入车厢前应检查木地板、焊缝、板面是否有软点或变形,必要时加铺钢板。
隐患:叉车在无登车桥或月台高度不一的情况下直接驶入车厢,导致跌落或车体翘起。
可能后果:叉车掉落、货物散落、司机摔伤。
正确做法:装卸前必须使用稳固的登车桥(过桥板),并确认桥体与货车平稳接触、无滑移。
隐患:在叉车仍在作业期间,货车司机误以为已结束作业而起步离开。
可能后果:叉车随车移动,导致翻落、撞击、夹伤事故。
正确做法:货车装卸期间必须熄火交钥匙,禁止司机离开驾驶室或擅自起步。
隐患:多辆货车同时作业,叉车从车厢中驶出后,直接进入叉车主通道或人行区域。
可能后果:与其他叉车、人或设备发生碰撞。
正确做法:车尾设置缓冲区域、警示标识,安排引导人员统一协调叉车进出节奏。
隐患:雨雪天气导致登车桥、车厢、月台积水或结冰,叉车作业打滑、制动失效。
可能后果:侧翻、货物滑落、撞人或坠落。
正确做法:作业前应使用防滑垫或吸水布,及时处理积水,必要时暂停装卸。
六、现场管理制度与区域安全类
59. 充电区无隔离和警示标识
隐患:电动叉车充电区域开放,人员容易靠近,缺乏安全距离。
可能后果:触电、爆炸、火灾等二次事故。
正确做法:设置独立充电区,张贴警示标识,禁止非相关人员进入。
隐患:大风、雾天等恶劣天气下作业未做任何应对措施。
可能后果:货物被吹落、司机视线模糊,事故风险倍增。
正确做法:大风天避免高举物料作业;雾天限制作业或提高照明警示。
隐患:驾驶员在坑洼、湿滑或带有杂物的地面上高速行驶。
可能后果:车辆失稳、侧翻、货物掉落砸人。
正确做法:不平整地面应低速慢行,保持车身稳定。
隐患:维修人员或他人无证上车试驾,甚至临时调配临时工开车。
可能后果:误操作、撞击、工伤事故、法律责任双重追责。
正确做法:叉车只能由持证人员驾驶,严禁他人擅动。
隐患:没有明确划分叉车通道、仓储作业区、维修区与办公区域,叉车随意穿行。
可能后果:造成人车交叉、信息干扰、作业误判等事故风险。
正确做法:以色带/标识/护栏明确各功能区边界,设“叉车专用通道”。
隐患:电瓶更换区、维修区、高空作业区、充电室等危险区域无封闭或开放给无关人员。
可能后果:人员误入被夹、被压、电击或吸入有毒气体。
正确做法:危险区必须上锁或设警示栏,设立门禁或责任人管理制度。
隐患:现场谁能开哪台叉车、是否授权、是否限定车型无统一台账或制度。
可能后果:无证或不熟悉设备的人员误操作,导致设备损坏或人身伤害。
正确做法:建立叉车“人员–设备绑定”制度,每台设备配套操作授权表。
隐患:临时工、转岗人员未接受现场风险点、安全操作流程等教育。
可能后果:不清楚作业流程、盲目进入作业区、误操作设备。
正确做法:严格落实“三级安全教育”(公司级/部门级/岗位级),转岗或入职前完成培训。
隐患:班组之间交接随意,设备异常、故障、残留风险未书面或口头传递。
可能后果:故障被忽略,重复作业导致设备损坏或事故扩大。
正确做法:制定交接班记录表,明确交接责任人、交接时间、内容和签字确认机制。
隐患:发生火灾、泄漏、电池起火、设备倾翻等紧急情况,人员不知如何响应。
可能后果:响应延迟、错误处理加剧伤害,甚至造成群体性事故。
正确做法:建立叉车火灾、碾压事故、电池爆炸等专项应急预案,组织年度实战演练。
文章来源:叉车安全与管理 不代表本平台观点,仅供参考。感恩原创作者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若侵权,烦请平台留言删除。
上海长生物流设备有限公司
联系人:许经理
手 机:18101646214
电 话:021-58182010
传 真:021-68014262
地 址:上海市浦东新区南汇工业园区大川公路2471号